三位一體的神恩融合:輔仁大學三創辦單位在百年校慶使命與展望

輔仁大學 使命副校長室 汪文麟神父

引言:三根柱子的歷史見證
 
輔仁大學校門口建築設計中,三根柱子象徵著天主教三位一體的神恩,同時也代表著支撐輔大百年發展的三創辦單位:中國聖職單位、聖言會與耶穌會。正如文獻所述:「天主教三位一體神恩:三根柱子標誌信念、服從、奉獻、使命精神融入與合一」,這三個創辦單位以其獨特的神恩特質,共同構成了輔大「Unity in Diversity, Diversity in Unity」(異中求同,同中求異)的豐富傳統。
 
在輔仁大學邊向下一個百年的重要時刻,回顧並前瞻三創辦單位的特色使命,不僅是對歷史的致敬,更是對未來發展方向的深度思考。每個單位的神恩特質——中國聖職單位的關係建立、聖言會的弱勢關懷、耶穌會的靈修教育——在當代社會面臨的挑戰中,都具有獨特而不可替代的價值。
 
中國聖職單位:于斌樞機三知論的當代詮釋
三知論的神學基礎與現代意義
 
于斌樞機的「三知論」——知人、知物、知天——構成了中國聖職單位神恩特質的理論基礎。這個理論不僅是認識論的架構,更是關係神學的實踐指南。在天主教傳統中,「知」不僅是理性認識,更是愛的體驗與關係的建立。
 
「知天」是三知的根源:認識天主作為一切存在的根源與目標。正如文獻所述:「天主藉著耶穌的降生,讓天與人有所關係」,這種天人關係不是抽象的神學概念,而是具體的生命經驗。在現代大學語境中,「知天」意味著在學術研究與教育實踐中始終保持對超越維度的開放,認識到一切知識與真理的最終統一性。
 
「知物」是智識的擴展:通過科學研究與學術探索,認識受造界的奧秘與規律。但與純粹的實證主義不同,天主教的「知物」始終與「知天」相連,將自然界視為天主創造的啟示,在科學發現中體驗造物主的智慧。
 
「知人」是關係的核心:認識人的尊嚴、需要與召叫。這種認識不是客觀的觀察,而是主體間的相遇與對話。于斌樞機強調:「耶穌又周遊各城鎮宣講天人之間的關係」,這種宣講不是單向的傳授,而是雙向的關係建立。
 
愛與服務:關係建立的具體實踐
 
中國聖職單位以「愛與服務」為特色,體現了三知論在人際關係中的具體落實。
這種愛不是抽象的情感,而是具體的關懷行動;這種服務不是單純的技術提供,而是人格的相遇與成長。
在未來輔大的發展中,中國聖職單位的使命可以體現在:
 
師生關係的深化:建立真正的「師生共同體」,不僅是知識傳授的關係,更是生命影響生命的關係。
通過導師制度、生命教育、個人陪伴等方式,實現紐曼樞機「心對心對話」的教育理想。

 
校園共融文化的營造:在多元文化、多元信仰的校園環境中,促進不同背景師生之間的理解與對話。
正如三知論所示,真正的認識必須建立在關係的基礎上,而關係的建立需要愛與服務的具體實踐。

 
社會關係的橋樑:作為天主教大學,輔大有責任在台灣多元社會中發揮橋樑作用,促進不同宗教、文化、階層之間的對話與合作。
中國聖職單位的關係建立特質,使其在這方面具有獨特優勢。

 
目前各使命室在開學前兩個月會先整合校和四院的行事曆,先把重點活動和全校和各院的活動錯開,避免重複。再來新進老師的面談和共識餐敘,天主高中畢業生的共融與是否進一步願參加墓道班和讀經班的徵詢,因為每週二三各有讀經班和慕道班。聖職單位每月各院祕書和單位代表和使命室主任會有餐敘,讓使命室同仁有機會和各系所秘書認識。上學期有聖誕節,因此報佳音和聖誕共融是單位院系所共融的時刻,下學期有復活節共融,因此都會邀請師長同仁參加淨心堂的退省和聖週三日慶典禮儀。單位代表參加院務會議而使命室主任則參加系所會議。聖職單位每學期都會辦理聖職人物懇談,請新任的主管和大家介紹自己以及任職的心路歷程,參與人數都差不多70-80位同仁。
 
聖言會:弱勢關懷的福傳使命
聖言會神恩的歷史傳承
 
聖言會(Divine Word Missionaries)自1875年創立以來,始終以「為世界各地的弱勢群體服務」為核心使命。創辦人聖阿諾德·揚森(St. Arnold Janssen)強調,福傳工作不能脫離社會關懷,真正的宣教必須與正義、和平、受造界關懷相結合。
 
在輔仁大學的歷史中,聖言會承擔了艱難時期的辦學重任,從1933年在北京輔大的接辦,到台灣復校過程中的積極參與,都體現了其「在困境中堅持、為弱勢服務」的神恩特質。如文獻所述:「一九三三年由德國聖言會傳教士秉著初創時對中國的熱愛與勇氣,承接輔大直至大陸淪陷」。
 
偏鄉服務與社會正義的當代實踐
 
聖言會的「為弱勢偏鄉服務」特質,在當代台灣社會具有特殊的意義與價值。面對城鄉差距、教育不平等、數位落差等社會問題,聖言會的神恩提供了重要的行動指引。
 
在未來輔大的發展中,聖言會的使命可以體現在:
 
偏鄉教育關懷中心的深化:已設立的偏鄉教育關懷中心將納入服務學習中心,讓對偏鄉和弱勢的關懷進行全校整合。而且應該是成為聖言會神恩的具體體現,不僅提供教育資源,更要關注偏鄉學生的全人發展,包括文化認同、生涯規劃、品格培養等面向。
 
社會責任的系統實踐:將大學社會責任(USR)與聖言會的弱勢關懷傳統相結合,發展具有輔大特色的USR模式。這種模式不僅關注經濟發展,更重視社會正義、文化保存、環境保護等面向。
 
國際合作中的弱勢關懷:在藍校長GRACE理念的「Activate 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s」中,聖言會的傳統可以引導輔大與開發中國家的天主教大學合作,共同關注全球貧困、氣候變遷、移民等弱勢群體議題。
 
生態關懷與整體福傳
 
聖言會的弱勢關懷傳統在教宗方濟各《Laudato Si'》通諭的啟發下,擴展為對整個受造界的關懷。「生態的?喊」與「窮人的吶喊」是同一個吶喊,環境正義與社會正義密不可分。
 
輔大的永續發展策略,應該在聖言會神恩的引導下,不僅關注技術層面的環保措施,更要從弱勢群體的角度思考生態問題。例如:氣候變遷對弱勢社區的影響、環境污染與社會不公的關係、綠色技術的社會公平性等。
 
耶穌會:依納爵靈修的教育革新
依納爵靈修的教育精神
 
耶穌會的教育傳統建立在聖依納爵·羅耀拉的靈修基礎上,強調「在一切事物中尋找天主」(Finding God in All Things)。這種靈修不是逃避世界的神秘主義,而是在現實生活中體驗神聖,在學術研究中發現真理,在服務他人中遇見基督。
 
依納爵的《神操》(Spiritual Exercises)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分辨與決策方法論,這對現代大學的教育與治理具有重要啟發。分辨的過程包括:觀察現實、反思經驗、尋求指引、做出決定、評估結果。這個循環過程正是現代教育中批判思維與反思實踐的核心。
 
理性與信仰的動態整合
 
耶穌會的教育傳統一直強調理性與信仰的和諧統一,這與聖紐曼樞機的教育理念高度契合。聖多瑪斯·阿奎那的士林哲學、近代耶穌會科學家的貢獻、現代耶穌會大學的學術成就,都體現了這種整合的豐富成果。
 
在輔大的脈絡中,耶穌會的這一傳統體現在:
 
跨學科對話的促進:依納爵靈修強調「整體視野」,要求在具體事務中看到普遍原則,在專業知識中發現終極意義。這為輔大的跨學科研究提供了靈性基礎。
 
批判思維的培養:依納爵的分辨方法論培養學生在複雜情況下做出正確判斷的能力,這正是現代教育中批判思維培養的目標。
 
全球視野與本土關懷的平衡

耶穌會從創立之初就具有全球性視野,同時又強調本土化的重要性。這種「全球思考,本土行動」的精神,為輔大在全球化時代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指引。
 
在未來的發展中,耶穌會的這一特質可以體現在:
 
國際化與本土化的平衡:在GRACE理念的「Global Positioning」中,避免為國際化而國際化,而是在全球視野中深化對本土文化的理解與貢獻。
 
學術卓越與社會關懷的統一:耶穌會大學傳統中的「學術卓越」不是為了追求排名,而是為了更好地服務社會。輔大的學術發展應該始終與台灣社會的需要相結合。
 
三位一體的神恩融合:未來使命的整合實踐
GRACE理念中的三創辦單位角色
 
在藍校長的GRACE治校理念中,三創辦單位的神恩特質可以找到具體的實現途徑:
 
Global Positioning(全球定位):
 • 中國聖職單位:在全球天主教大學網絡中貢獻中華文化的關係智慧
 • 聖言會:在國際合作中體現對弱勢群體的優先關懷
 • 耶穌會:以全球視野推動理性與信仰的對話

Reinforce Domestic Student Recruitment(鞏固國內招生):
 • 中國聖職單位:通過關係建立吸引重視人際關懷的學生
 • 聖言會:為弱勢背景學生提供教育機會
 • 耶穌會:培養具有批判思維與靈性深度的學生

Activate 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s(激活國際合作):
 • 中國聖職單位:促進不同文化間的對話與理解
 • 聖言會:與全球弱勢關懷網絡建立合作
 • 耶穌會:參與全球耶穌會大學的學術合作

Collaborate and Integrate(跨界協作):
 • 中國聖職單位:在醫院-學術-社區整合中發揮關係橋樑作用
 • 聖言會:在政府-企業-社區合作中代表弱勢聲音
 • 耶穌會:在跨學科研究中提供整合視野

Entrepreneurial and Philanthropic Engagement(創業與慈善參與):
 • 中國聖職單位:推動以關係為本的社會創新
 • 聖言會:發展以弱勢關懷為導向的社會企業
 • 耶穌會:結合理性分析與信仰動機的創新實踐

使命單位的組織整合與未來發展

根據文獻顯示,目前使命副校長轄下的使命單位面臨人力不足的挑戰:「除去三單位使命室的綜合業務同仁外,只剩8位同仁,有能力開設慕道班和讀經班的卻只有5位專任同仁」。這個現實提醒我們,三創辦單位的神恩傳承需要更系統的規劃與投入。
 
未來發展建議
 
神恩傳承的制度化:建立系統的神恩培育課程,讓更多教職員深入理解並體驗三創辦單位的靈性傳統。不僅是天主教徒,所有認同輔大使命的成員都應該有機會了解這些神恩特質。
 
跨單位合作的深化:三創辦單位不應該各自為政,而應該在具體項目中展現「三位一體」的合作模式。例如:在偏鄉服務中結合聖言會的弱勢關懷、中國聖職單位的關係建立、耶穌會的教育專業。
 
新生代領導的培養:隨著神職人員的減少,平信徒在使命傳承中的角色越來越重要。應該建立系統的平信徒領導培育計劃,確保三創辦單位的神恩能夠傳承給下一代。
 
百年輔大的使命宣言:三神恩的時代表達

在輔仁大學邁向第二個百年的重要時刻,三創辦單位的神恩特質應該整合為具有時代意義的使命宣言:
 
以中國聖職單位的關係智慧,建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,讓「真、善、美、聖」不僅是校訓,更是師生共同體驗的生命實際。
 
以聖言會的弱勢關懷,實踐天主教大學的社會責任,讓輔大成為台灣社會正義與和平的推動者,為那些沒有聲音的人發聲。
 
以耶穌會的靈修教育,在AI時代保持人性尊嚴與倫理正義,在全球化中堅持本土關懷,在學術卓越中見證信仰真理。
 
結語:三根柱子支撐的百年願景

正如校門的三根柱子聳立證明,輔仁大學的三創辦單位以其獨特而互補的神恩特質,共同支撐著這所天主教大學的百年使命。在「Unity in Diversity, Diversity in Unity」的精神指引下,三創辦單位不是分裂的競爭,而是融合的見證
中國聖職單位的關係建立、聖言會的弱勢關懷、耶穌會的靈修教育,這三種神恩在當代社會的挑戰中顯得格外珍貴。面對個人主義盛行的文化,關係建立提供了共融的替代;面對不平等加劇的社會,弱勢關懷體現了正義的要求;面對理性與信仰對立的思潮,靈修教育展現了整合的可能。
 
輔仁大學的未來,不是要在三種神恩中選擇一種,而是要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實現三者的動態融合。每一位輔大人——無論是校長、教師還是學生——都應該在自己的崗位上體現這三種神恩:以關係建立促進共融,以弱勢關懷實踐正義,以靈修深度整合理性與信仰。
 
這樣的輔大,將不僅是台灣的天主教大學,更是全球天主教高等教育中「三位一體神恩融合」的典範,為21世紀的天主教教育提供獨特而寶貴的貢獻。